
海西灣:駛出中國船舶海工“夢之隊”
2020-08-11 10:09:55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我國首次自主集成的世界最大噸位級FPSO(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國內首座1200噸自航自升式“振江號風電安裝平臺”,中國企業首次承攬世界最大的Yamal液化天然氣(LNG)核心工藝模塊建造項目都出自這兒——
由北船重工建造的大型礦砂船——“ORE CHONGQING”輪。
今年以來,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全球船舶海工市場萎靡不振。然而,以海西灣為代表的西海岸新區船舶海工產業,穿越市場的波谷,實現逆流而上。
從修船、造船開始,到不斷造出國內甚至國際一流的船舶海工裝備,西海岸新區的黃金海岸線,見證著“西海岸智造”鳴笛遠航,也記錄著一個世界級船舶海工基地的快速崛起。
放大優勢,海西灣駛出國之重器
船長340米,型寬62米,型深29.5米,船重32.5萬噸……在海西灣船舶海工產業基地內,由北船重工建造的一艘“龐然大物”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這艘名為“ORE CHONGQING”輪的大型礦砂船采用了多項國際領先的技術,具有節能、環保、經濟、可靠等特點。相較于傳統的海峽型散貨船,能夠明顯降低運輸成本,交付后,該船將用于巴西至中國航線鐵礦石運輸。
近年來,西海岸新區的海岸線上駛出了一支船舶海工“夢之隊”:新一代超大型40萬噸礦砂船,世界上最大的深海養殖設備、世界首座全自動深海半潛式“智能漁場”,我國首次自主集成的世界最大噸位級“海上石油工廠”——FPSO P67和 P70,國內首座1200噸自航自升式風電安裝平臺——“振江號風電安裝平臺”,中國企業首次承攬世界最大的Yamal液化天然氣(LNG)核心工藝模塊建造項目,我國最大作業水深FPSO(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海洋石油119”……
這些“夢之隊”隊員都有一個共同的產地:海西灣船舶海工產業基地。海西灣船舶海工產業基地由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投資建設的“船舶產業基地”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投資建設的“海洋工程基地”組成,位于西海岸新區前灣港區域,總規劃占地面積8平方公里,總岸線長12公里,平均碼頭水深12米;乇涣腥雵摇洞肮I中長期發展規劃》,是國家規劃建設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國家級新型工業化船舶制造產業示范基地和國家級船舶出口基地。
灣海交匯之處,已匯聚北船重工、海洋工程(青島)有限公司、中船重工集團柴油機有限公司、海西重機等一批知名企業,形成國有、民營協同發展的格局。從“制造”邁向“智造”,從“造殼”轉向“造心”,西海岸新區堅持創新驅動,強化技術引領,推動海西灣船舶海工產業基地打造世界級船舶海工產業基地。
強鏈補鏈,打造集群式發展模式
今年1-5月份,新區船舶海工產業實現產值42.83億元,同比增長10.97%。
進入2月,中標廣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南沙集裝箱碼頭分公司自動化堆場項目;2月25日,順利交付韓國釜山新港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BNCT)2臺40T自動化軌道吊;3月23日,簽訂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一期工程25臺41T自動化軌道吊項目合同;3月31日,1400余噸自升式海上勘探平臺實現整體吊裝下水……作為海西灣船舶海工產業基地骨干企業,海西重機一季度成績斐然,實現訂單和產值同比雙增長15%以上。
海西重機的成績,是西海岸新區船舶海工產業蓬勃發展的縮影。為何能逆勢上揚、成績耀眼?西海岸新區在強鏈補鏈、推動船舶海工產業集群式發展方面的努力起了很大作用。
近日,位于海西灣的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碼頭,一個龐然大物正被緩緩拖出港灣。“這就是‘海洋石油119’,甲板面積相當于2個標準足球場,它的龐大船體就是對面北船重工建造的,相隔不過千米,相比過去在江蘇等地建造,為我們節省了大量運輸時間和成本。”海油工程青島公司市場開發中心副總經理宮學成說。
這是海西灣內船舶企業與海工企業在重大裝備制造上的首次“聯姻”,這種互為配套、抱團取暖的合作模式,增強了企業在國際市場的議價權和競爭力,是船舶海工產業強鏈補鏈的一個方向。
“今年以來,在政府部門的幫助、協調下,企業之間的交流合作明顯增加。我們在會見客戶時,會主動把北船重工等企業的情況、優勢推介給客戶,甚至會利用辦公距離近的優勢,直接邀請北船重工等企業的人員到現場介紹、洽談,效果很不錯。”中船重工集團柴油機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光偉告訴記者,以“海西灣”的整體優勢“打包”參與招投標,讓企業在競爭中更加從容。
西海岸新區正積極推動本地船舶海工總裝與配套企業開展戰略合作。北船重工與海洋工程(青島)有限公司在合作建造巴油FPSO、“海洋石油119”船體項目的基礎上,繼續開展海工船、海工模塊的業務合作;中船柴加大與北船重工、海西重機合作力度,優先采購海西重機生產的發動機曲軸,同時為北船重工提供船舶發動機;引導振海船舶、金正機械、哈工程青島船舶科技園企業等中小微企業通過專業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產等多種形式進入船舶海工產業鏈或配套體系,提升船舶設備、服務配套能力,促進船舶海工產業總裝配套協調發展。
搶抓機遇,加強服務攻占“山頭”
在西海岸新區新的發展戰略中,十二大攻堅戰是重要抓手。其中,經略海洋被列入十二大攻堅戰“首戰”,而在經略海洋攻堅戰中,船舶海工產業無疑是極為關鍵的“山頭”。
西海岸新區周邊600公里范圍內集聚了全國三分之二的船舶產能、1500公里范圍內集聚了中、日、韓等全球90%的船舶產能,地處世界造船工業顯著位置。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區工委書記、區委書記孫永紅強調,船舶海工產業是西海岸新區主導產業之一,對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要充分利用海西灣船舶海工產業基地的區位和資源優勢,拓展完善產業鏈,加快提升競爭力,政企協同推動船舶海工產業發展。
據悉,新區將以發起先進制造業賦能攻堅戰為契機,充分發揮專班作用,瞄準大型、高端、深水、智能等發展方向,突出“抓存量、促增量、強保障”三條主線,圍著企業轉,盯著項目干,全力破解企業發展難題,提升船舶海工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動產業集聚發展、賦能升級,提高本地配套率,使船舶海工產業走在前列。
“強鏈補鏈離不開項目支撐,我們將全力推進88個總投資超2000億元的海洋重點產業項目建設和創新創意發展,推動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西海岸新區發改局局長趙英民表示,土地、資金、科研等16條涉海扶持政策將為海洋產業強鏈補鏈注入“強心劑”。其中,新區將每年安排1億元專項資金,連續5年支持海洋高層次人才成果產業化項目和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對獲得市級以上政策性專項資金支持的海洋類企業技術改造、科技創新平臺、創新創業載體項目,按獎勵資金的0.5倍系數給予配套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