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船”擱淺?招商工業兩座平臺遭提前退租
在租期剛滿一年后,招商工業兩座已獲租約的“庫存”自升式鉆井平臺就遭提前退租“打道回府”。雖然2019年中國船廠在消化“庫存船”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隨著海工市場陷入新一輪蕭條,上千億海工裝備的“去庫存”之路仍然任重道遠。
創新模式合作,但2座鉆井平臺租約未滿提前退租
9月14日,迪拜鉆井船東Shelf Drilling宣布,終止與招商局長城海洋科技戰略發展產業基金(China Merchants & Great Wall Ocean Strategy & Technology Fund)子公司在2019年2月21日簽署的2座CJ46自升式鉆井平臺光船租賃合同以及附帶的購買權協議。
根據協議,這兩座自升式鉆井平臺的租期為3+3年,從2019年8月開始。Shelf Drilling稱,已經與招商局長城海洋科技戰略發展產業基金達成一致,終止光船租賃合同,合同將在Shelf Drilling在2020年9月支付共計400萬美元租船費用結算后正式生效。
Shelf Drilling是全球最大的淺水自升式鉆井平臺船東之一,在中東、東南亞、印度、西非和地中海區域擁有鉆井業務。去年2月,Shelf Drilling與招商局長城海洋科技戰略發展產業基金的子公司Wealthy Marvel Enterprises Limited(WME)簽署協議,以每座87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招商工業的2座“庫存”自升式鉆井平臺,總價1.74億美元。這兩座平臺已經在去年交付,分別命名為“Shelf Drilling Achiever”號和“Shelf Drilling Journey”號。
同時,Shelf Drilling還與WME簽署光船租賃合同,以光租形式租入另外2座自升式鉆井平臺,并享有這兩座鉆井平臺的購買權。按照光船租賃合同條款,在光租合同的第一年,Shelf Drilling可以選擇收購其中一座或者全部兩座鉆井平臺,每座價格為9000萬美元;在合同的第二年,每座價格為9200萬美元;在第三年,每座價格為9500萬美元。
據了解,招商局長城海洋科技戰略發展產業基金是招商局集團及中國長城資產管理旗下的基金,集中投資航運業。招商局長城海洋科技戰略發展產業基金在2017年成為TSC集團的間接股東,自2019年2月開始TSC集團更名為華商國際,通過收購招商工業“庫存”鉆井平臺轉型成為鉆井平臺船東,成為招商工業旗下海工資產管理和處置平臺。
WME是華商國際全資附屬公司Alliance Offshore Group(AOG)與招商局長城海洋科技戰略發展產業基金所成立的合資企業,雙方各持有50%的股份。與Shelf Drilling的交易是TSC集團更名轉型后在海工交易市場上的首次亮相。
根據華商國際當時發布的公告,作為交易的一部分,WME同意認購Shelf Drilling發行的新普通股,每股價格6.5美元,總計2400萬美元。這部分資金將用于支付Shelf Drilling購買的招商工業2座CJ46型自升式鉆井平臺,剩余1.5億美元船款則將以現金支付。
去年5月,WME與招商局長城海洋科技戰略發展產業基金認購Shelf Drilling的26,769,230股票,占19.4%,其中WME持股3,692,308,招商局長城海洋科技戰略發展產業基金持股23,076,922,成為Shelf Drilling的戰略股東。船廠入股船東,這一創新模式也引發國內外的的關注。
中國船企成績顯著,但市場蕭條“去庫存”任務艱巨
招商局工業通過創新融資和交易模式,采取“租、轉、售、聯”多措并舉的形式推進閑置自升式鉆井平臺“去庫存”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去年年初,Shelf Drilling與華商國際的這筆交易被視為中國船廠清理“庫存”自升式鉆井平臺的開端。
當時,挪威海上鉆井經紀和咨詢公司Bassoe Offshore的分析師David Carter Shinn曾評論稱,這筆交易對于Shelf Drilling而言十分有利,因為該公司能夠以相對優惠的價格收購2座新建自升式鉆井平臺。
根據Bassoe當時的估價,已經完工并且準備就緒的新建CJ46型自升式鉆井平臺的價格在1.02億至1.12億美元之間。Shinn曾預計,繼招商工業之后,后續將會有更多中國船廠出售類似的閑置自升式鉆井平臺。這些自升式鉆井平臺的需求正在不斷攀升,特別是在中東和東南亞地區,這也有望推升資產價值。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海工船廠僅“庫存”的大型海工裝備就有80多座,合同金額超過1300億元?死松臄祿@示,目前海工裝置手持訂單中一半以上都是移動式海上鉆井裝置(MODU)和海工支援船(OSV),而在這兩個船型領域絕大多數為中國船企的投機訂單,其中中國MODU手持訂單占比56%,OSV手持訂單占比74%。去年MODU交付量達到31艘,遠高于2018年的13艘,是201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此外還有43艘OSV交付運營,其中37艘是在2015年之前下單訂造。
綜合近年來的統計數據,在自升式鉆井平臺領域,中國船廠擁有全球最多的手持訂單,2017年這一數字曾一度高達65座,根據克拉克森的數據,到今年9月初自升式鉆井平臺手持訂單已經降至26座。自升式鉆井平臺“去庫存”在2019年明顯提速,僅在2019年前8個月,就有14座庫存自升式鉆井平臺獲得處置方案,其中包括招商工業的7座CJ46自升式鉆井平臺。
國海海工定位為全國央企海工裝備處置的綜合業務平臺,負責對全國央企上千億海工裝備進行整合、租賃、處置。隨著國海海工的成立,中國船企開辟了一條卓有成效的“去庫存”道路。一些在建鉆井平臺的所有權由此完成了從船廠向租賃公司的轉變,而后通過光船租約交給鉆井公司運營。
2019年8月,國海海工圓滿完成首單海工資產處置業務,外高橋造船CJ46鉆井平臺交付"新船東"
然而,今年以來,在遭遇疫情和油價下滑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響下,剛剛開始出現復蘇跡象的海工市場遭遇新一輪危機。美國上市海上鉆井公司Diamond Offshore Drilling、Noble Corporation以及全球最大海上鉆井平臺船東Valaris相繼宣布破產,另一家美國上市鉆井公司Pacific Drilling也警告可能在不到三年時間里第二次重返破產法庭。
對于有著上千億“庫存”海工裝備的中國船企而言,海工市場的蕭條意味著消化“去庫存”的任務變得難上加難。在目前鉆井市場租船活動大大減少的情況下,中國船企的“庫存”海工裝備無疑更難獲得運營機會。根據能源咨詢公司Rystad Energy在今年上半年的預測,在2020年至2021年間,全球海上鉆井公司將會有多達10%的合同量被取消,相當于總收入損失約為30億美元。
近年來,中國船廠一直在摸索創新之路。多措并舉去“庫存”,創新商業模式促“交付”。希望逆周期收購國內優質低價海工資產,順周期提升資產內在價值,實現跨周期利潤。模式很好,但有一個前提,就是市場。顯然,市場的復蘇才是“去庫存”的關鍵。
